人 · 岁月 · 生活
“我不分析时代,不思考巨大的历史画面,只描写日常生活以及我自己和朋友们(主要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心态。”
摘自《人 · 岁月 · 生活》
作者:伊利亚·爱伦堡(苏联)
2018年11月23日
17:00 - 20:00
上海朴隅办公室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388号B4-2-D2A
记录朴隅2018年第六场“隅见”沙龙活动
“人·岁月·生活“
主讲人:海川
此次为上海办公室举办的首场
海川,生活艺术家,广告从业者,摄影控,诗歌拥趸,深度迷恋地理、历史和文字。2016年绿色江河NGO长江源志愿者,有人文摄影集《维西春秋》,近三十年的日记记述史。
“没有文字的回忆是悲哀的。诗歌和绘画给予我这代青年人的只是对生活的固守和对理想的眺望。” — 海川
诗
《陌生》
十九岁认识她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九年
十九岁之前的彼此并不熟悉
十九岁离开家
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十九年
十九岁之后的彼此并不熟悉
早上醒来的时候
经过新陈代谢
换了一个自己
我发现对于自己
我并不熟悉
《洗澡》
如果人是女娲用泥土造成的
是不是每一次洗澡都会悄悄的失去一点点生命
给父亲洗澡的时候我想
他正在渐渐的回归成泥土
我正在慢慢的变成他
我和他最为相通的
就是这种无常的轮回
《泡沫》
弟弟把洗衣粉倒进水里
吹泡泡…
傍晚
海边的泡沫涌上来
大海一定是喝过许多洗衣粉吧
《乌鸦》
听到悄悄的敲门
听到重重的喘息
听到轻轻的飞翔和滑落
听到浓浓的邪恶和残忍
听到森森的刀子
听到冷冷的夜雨
听到破碎
听到梦魇
听到黑
听到隐
听到笑
听到沉
…
诗歌皆由海川2016年至2017年间写于上海
时光坐标
2010年/宁夏/同心 ©海川
2012年/新疆/和田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3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3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8年/四川大凉山/昭觉 ©海川
2018年/四川大凉山/美姑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0年/宁夏/固原 ©海川
2010年/宁夏/固原 ©海川
2010年/宁夏/海原 ©海川
2013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绘画较摄影而言,一笔笔的描绘,更能让人静下来,与1/125秒所呈现的时间切片是不一样的。” —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2014年/云南迪庆/维西 ©海川
本次活动中,海川提到,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不敢自称“艺术家”,若一定要与艺术沾边,那就是“生活艺术家”吧。诗歌、摄影及绘画,只是他对自己经历的肯定,通过这些生活碎片拾起回忆,抵制苍老。
“这些图片不够好看,又缺乏人文和纪实摄影所具备的厚重。但他重合了书籍和现实对我的教育,并且在固有的世界观里给我某种改变。我无意说教改变您对生活的看法,但希望看到那些生活更为苦难的人们的时候,您能够珍惜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窥视只是开始,没有结束。希望与我(们)同在。” — 海川
Q:参与了本次“隅见”,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热爱一件事很容易,坚持热爱却很难。” — Judy
“海川老师独自去云南的经历让我很有共鸣。每个人对生活的领悟和情感因素会有差异,而生活体验是实实在在的,对我们的触动和冲击会更大。” — 周周
“人这一生,坚持一件事非常不容易。他坚持了三十年写日记的习惯,我非常欣赏。当回头翻阅、回忆那些点滴的时候,是一种享受。” — 史玥
“海川老师创作《洗澡》那首诗歌,是因他给年迈患病的父亲洗澡的时候,延伸出对生命的思考。不知道为何,听到时有点湿眼眶。” — Puppi
“他讲述在新疆火车上的那一段经历,列车长、维族人、他,三个不同视角的差异;以及他到喀什'偷拍'照片的经历,出于某种原因,以后可能不会再看到那样的城市生活景象,他能在它消失之前亲历一次,记录下来一些片段,我很羡慕。” — 罗工
分享活动在上海办公室举行 ©PURE_Architects
分享人海川 ©PURE_Architects
现场部分嘉宾与朴隅小伙伴 ©PURE_Architects
朴小喵“十一”与“火箭” ©PURE_Architects
活动现场 ©PURE_Architects
生活中很少有能像飞机起飞升空那样让人释然的时刻,在困局于安逸、舒适的思维定势被打断后,思绪和诸般记忆开始活跃、错杂纠缠,这时,我们更容易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新的想法,创作灵感也许会顺势迸发出来吧。